纸张天成创亿,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平凡却又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。
作为中国古代“四大发明”中的一项,造纸术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伟大技术成就。然而,关于造纸术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,学术界却长久以来存在诸多争议与讨论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1980年代一位普通老汉在一次解手的过程中,意外地帮助人们终结了这一争论,还刷新了我国的两项世界纪录。这究竟是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?
1986年,甘肃省天水市突然发现了多个古代墓葬以及大量珍贵文物,这一消息迅速震动了国内外考古界。而这场重要的考古发现,竟然缘起于一件意外事件。
当年4月,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地区正在进行施工,工人们来自附近各地。为了方便他们的居住,施工单位临时提供了一些简陋的房屋作为工人宿舍。
4月28日,天水市突降暴雨,山上的泥土被雨水猛烈冲刷,雨后工人们打开宿舍门一看,发现靠山的外墙被厚厚的泥土和石块压得几乎无法通行。
展开剩余90%这堆积的土石重达数吨,不仅阻碍了正常通行,还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墙体倒塌,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。工区工长夏向清放下手头工作,急忙组织大家清理这堆泥土。
他们埋头苦干了许久,夏向清感到异常疲惫,便抬头擦了把汗,顺便想喘口气。抬头间,他注意到山坡上似乎有个大洞,正往外流出泥水。
他观察发现,这个洞不像是蛇鼠等山林动物能够打出来的洞穴,且泥水不断流出,说明洞内空间不小。
出于好奇,夏向清靠近洞口,往里面仔细查看,隐约发现里面似乎有些东西,但看不真切。
他壮起胆子将手伸进洞里,摸到了一些物件,掏出一看,竟然是几条沾满泥土的长竹片。
这些竹片形状规整,长短宽度一致,明显是人工制品,不是自然断裂的竹子。
刚下过雨,周围积水,夏向清便将竹片浸在水中洗净,再细看竹片上的纹路,发现上面布满了弯曲复杂的线条,有些像文字,有些像图案。
这时其他工友见状,也纷纷围过来看,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测:“这不会是文物吧?”
凭借一点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,夏向清决定带着竹片去找当地文物部门鉴定。
经专家确认,这几条竹片正是古代文物——竹简,经过几千年保存下来,原本由绳索串联成册,但绳索早已腐朽,只剩下竹片残存。
考古人员根据线索赶到现场,认定这里是一处古墓遗址。进一步勘察发现,该区域并非孤立遗迹,范围广阔,考古价值极高。
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闻讯赶来,展开地毯式勘查,最终在11000多平方米范围内确认了百余处古代遗迹。
由于条件限制,只对其中13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。这13座墓葬出土了400多件珍贵文物,包括木板地图、绘画和竹简等,极具历史价值。
结合出土文物和史书文献,专家推断这里正是秦人先祖赢非子在周朝时期牧马之地。
秦人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后代、皋陶之子伯益。舜帝因伯益治水有功,将嬴姓赐予他,传说大禹曾将位禅让于伯益,后大禹之子启杀伯益自立,建立夏朝。
商朝时期,伯益后代蜚廉成为商纣王大臣,蜚廉育有恶来与季胜两子,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祖先。
周武王伐商时,赢氏族群支持商纣王,为其冲锋陷阵,恶来战死,蜚廉与族人被迁至西北边陲。
距今约三千多年前,恶来五世孙赢非子被周孝王征召,负责养育周军战马。赢非子尽职尽责,提供大量优质战马,周天子感念其功绩,赐予其建都立国,成为周朝属国。秦国最早的都城便是牧马滩的西犬丘。
秦人筚路蓝缕,经过数百年发展,最终成就战国雄主与大一统王朝的辉煌。
牧马滩作为秦王朝的发祥地,一直受到重视,后来西汉也将其视为边防重镇。
“天水牧马滩,云梦睡虎地”名声远扬,成为先秦时期极负盛名的考古圣地。
鉴于其重要意义,牧马滩迅速被列为保护区,周边施工暂停,相关部门派驻护林员守护遗迹。
护林员需熟悉地形,多由本地中老年人担任。年轻人多外出谋生,鲜有人愿意从事此类无前景的工作。
某日,一名护林员老汉吃过午饭,照常在山间巡逻。高山密林中鸟语花香,老汉一边巡视安全,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。
忽然,肚中“咕噜咕噜”作响,饭没消化好,肚子闹起了肠胃不适。幸好身处偏僻山林,无人注意,老汉找了棵树下蹲下来解手。
解完后,他才想起忘带手纸,随手在地上捡了几片树叶准备擦拭。
忽然,他发现一片形状奇怪的“枯叶”,外观焦黄且无叶脉结构,细看竟然是一片纸张。
这纸张上绘有弯曲复杂的图案,老汉看不懂,心想这或许也是文物。
他小心翼翼将纸片带回家,与几位老友研究,但众人文化程度有限,无法辨认其价值。
幸好当地文物保护意识强,领导早已嘱咐,捡到不认识的东西不能丢弃或私卖,需交给专家鉴定。
老汉抽空将纸片送往考古队专家手中。专家们看后异常激动。
这片纸长约5.6厘米,宽2.6厘米,经历数千年风霜,纸质依然保存完好,质地细腻且韧性强,是由麻纤维浆制成。
纸面上用红黑两色绘制了曲线和短线标记,最初老汉误以为是藏宝图。
专家鉴定后认为,这不是藏宝图,而是极为珍贵的军事地图,其图案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极为相似。
经测定,这张纸产于西汉时期,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张,也是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。
众所周知,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,使纸的质量和产量大幅提升,降低成本,纸张广泛普及于书写与绘画领域。
《后汉书》载蔡伦用树皮、麻头、旧布和鱼网制造纸张,元兴元年(公元105年)奏请皇帝,受封蔡侯,纸张因此称“蔡侯纸”。
然而,在此之前,国外流行使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,尤其在埃及、希腊、罗马地区盛行。
莎草纸是将植物茎秆剖开铺平,经压制和涂胶而成,实质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纸张。
莎草纸易受潮腐烂,不具备耐久保存特性,因而难以广泛传播和使用。
相比之下,中国古代造纸技术不仅便于书写,且保存性极佳,适应多种环境。
蔡伦改进后,山东成为造纸中心,著名书法家左伯以麻料和桑皮造纸,纸张厚薄均匀,质地柔软,唐代李峤盛赞:“妙迹蔡侯施,芳名左伯驰。”
至东晋,简牍逐渐废止,纸张成为主流书写介质。
造纸术也随丝绸之路传播至朝鲜、越南、日本等地。
公元8世纪中叶,唐朝与阿拉伯战争频繁,俘获的唐朝造纸工匠将技术传至阿拉伯世界。四百年后,造纸术由阿拉伯商队带入欧洲和北非。
隋唐宋元时期,造纸技术不断进步,竹纸、皮纸等多种纸张广泛流行,纸张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与此同时,中国的雕版印刷术问世,推动印刷业发展,纸张需求激增。
宋代《纸谱》、元代《纸笺谱》、明代《楮书》和《天工开物》等书籍,详细记载了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。
尽管蔡伦造纸术被广泛认可,但关于最早纸张的起源,学界依然没有确切定论。
大多数专家认为,实用纸张最早出现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。
《汉书·赵皇后传》记载,著名的赵飞燕姐妹曾用“赫蹄纸”包裹毒药伪装成补药送给汉成帝妃子曹伟能,这“赫蹄纸”可能是最早的纸张。
然而20世纪之前,我国未曾发现东汉以前的纸质实物,令外国学者对西汉造纸论断持怀疑态度,甚至质疑蔡伦的造纸功绩。
1933年,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发现的古代纸张经鉴定,距今超过公元前49年。
这一证据令国外学者不得不承认中国造纸术的悠久历史。
新中国成立后,考古环境改善,1957年陕西西安灞桥出土约公元前118年前后的麻纸,1973年甘肃居延出土两片麻纸,均可追溯至公元前52年。
1978年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汉宣帝时期麻纸,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出土西汉麻纸,造纸术起源时间不断被刷新。
此次老汉发现的纸片产于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文景之治时期,再次提前了造纸术的起点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这片西汉军事地图纸质精良,带有绘画痕迹,表明当时纸张不仅用于书写,也已可作为绘画介质,造纸技术趋于成熟。
考古队在老汉指引下,回到纸片发现地,发现这是一座西汉墓葬,墓内还出土多件珍贵纸质文物。
迄今为止,牧马滩考古研究已超过三十年,虽大多数墓葬尚未发掘,但多个世界第一记录由此诞生。
当年老汉无意发现的这片碎纸,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,也被确认为最早的纸质地图。
事后,老汉因其对考古界的重大贡献,获得了丰厚的奖励。
历史是最好的镜子。考古的意义在于让真实历史重见天日,但这项工作充满艰辛,往往还需要群众的积极配合。
牧马滩的发现过程,既有工人发现墓葬群的线索,也有老汉贡献珍贵纸片,两者共同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展。
无论何时何地,发现文物或相关线索时,主动联系文物部门才是最正确的做法。
参考文献:
宿菲菲. 从理论的纬度到史料实物的印证 ——论隶变在放马滩秦简中的体现[J]. 西泠艺丛, 2022天成创亿, (1):71-74.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